草木蔓發,春山可望。
又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,復工復產的鼓點已經敲響,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正酣,搶機遇、加油干、謀發展,中華大地充盈著盎然生機,升騰起澎湃動力。
五年看頭年,開局很關鍵。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23年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,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的要求,自然資源要素如何更好地發揮支撐保障作用?年初召開的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明確了下一個五年的“任務書”,繪出了開局之年的“路線圖”。
從允許國家重大項目先行用地到加強審批前期工作,從多途徑保障采礦用地到加快項目用地用海審批……每項部署,都兼顧“量”與“質”、當前和長遠,細化目標任務,彰顯實干底色。
保質保量:充分釋放政策紅利
農歷新年前后,華夏大地“煙火氣”升騰——
從北到南,全國各地重大項目開足馬力施工和生產,雄安新區、河南、陜西、四川、湖南、廣東等多地在春節復工后密集舉行重大項目開工儀式。工人們戰嚴寒、搶工期、保進度,隨處可見一片繁忙的建設景象,全力沖刺兔年“開門紅”。
“人間煙火氣,最是暖人心”。底氣足,市場才能旺,信心才會強。自然資源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空間載體,為高質量發展積蓄底氣實力。
2023年,自然資源部門將圍繞擴大國內需求,支撐高質量發展,在守住底線、節約集約的同時,著力做好自然資源要素保障。
繼續實施用地要素保障一攬子政策。在守住耕地和生態底線的前提下,自然資源部門將繼續通過規劃引領、階段性允許國家重大項目先行用地、臨時用地和以承諾方式落實耕地占補平衡、加強用地用海審批前期工作、多途徑保障采礦用地等措施,促進有效投資重要項目落地實施。同時,抓好用地要素階段性政策措施及先行用地審批承諾接續政策的落實,進一步細化線性工程建設過程中因地質災害、文物保護等不可抗力因素確需調整用地時用地審批手續辦理規則。
調整優化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方式。自然資源部門將統籌優化“十四五”時期土地計劃指標分配,適當增加今年指標,支持“十四五”規劃重大工程盡快落地,支持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,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。落實國土空間規劃,服務構建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,加快完善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方式。全面總結近3年土地利用計劃改革成效,堅持“項目跟著規劃走,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”,調整土地利用計劃配置規則,規范重大項目用地清單,更好統籌增量和存量,切實保障有效投資用地需求,推動高質量發展。
保障重大項目用海需求。自然資源部門將在嚴格管控圍填海、守住海洋生態安全底線的前提下,保障國家重大項目用海。加快盤活利用歷史遺留圍填海,引導更多項目在歷史遺留圍填海區域落地。
強化測繪基準服務能力。自然資源部門將加強測繪基準服務和北斗產業化應用,統籌構建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“一張網”,提升北斗高精度定位導航服務能力。
豐富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供給。自然資源部門將持續實施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年度更新與建庫,不斷優化資源供給、提升基礎保障能力。統籌遙感影像獲取和共享利用,推動部省影像統籌共享,實現“一獲多用”。完成四版覆蓋全國范圍2米分辨率數字正射影像(DOM)和1版覆蓋重點地區優于1米分辨率 DOM生產。
全面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。自然資源部門將統籌開展地形級、城市級實景三維建設,持續提升精確度、分辨率和現勢性,統籌力量完成地級以上城市三維模型構建,積極推動黃河流域實景三維建設,建設成果積極服務自然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。
一項項實打實的舉措,兼顧“數量”與“質量”,統籌“可行”與“必需”,既拉動當前、又支撐長遠,為擴內需、穩增長、促轉型注入持久動力。
提速提效:不斷提升審批效率
“開展2023年版‘百大’項目用地報批集中攻堅行動、簡化用地預審審查、允許重大項目用地報批容缺受理、優化用海用礦和測繪審批服務……”新春伊始,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,持續優化審批服務效能,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,促進經濟穩進提質。
重大項目建設是穩投資、增后勁的主力軍,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“壓艙石”,審批速度關乎項目落地成敗,每一步都慢不得、等不得,需要自然資源部門助一把力、燒一把火,讓速度快起來、效率高起來。
2023年,自然資源部門將進一步優化用地審批工作。一方面,加快管理變革。大力推進“放管服”改革,最大幅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,最大限度減少直接干預,全面加強事中事后監管,真正放出動力和活力、管出公平和秩序、服務出便利和品質;另一方面,提高審批效率。整合資源、集成數據,推動審批事項更加高效、快捷,更大力度便民惠企。
依法依規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。自然資源部門將在項目生成階段強化節約集約,建立并逐步深化聯合選址選線制度,健全用地預審階段項目節約集約工作機制,規范節約集約用地論證分析專章內容與質量管理,依法依規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。全面運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監管系統,銜接耕地占補平衡、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和監管、投資項目在線監管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等相關信息系統,基于年度變更調查底圖、國土空間規劃“一張圖”進行自動核驗、電子監管賦碼,保證建設項目符合空間規劃管控要求。落實已出臺的要素保障政策文件,積極做好政策咨詢,靠前服務,用好國家重大項目專班機制,指導地方做好項目前期論證和用海用島報批,提高審批效率。
項目審批是項目落地的第一道“關口”,也是考量營商環境是否優質的重要標尺。新一年,自然資源部門將在已有工作基礎上,進一步以企業需求為導向,持續釋放政策紅利,讓重大項目落地速度更快、效率更高。
求穩求進:持續深化系統改革
發展出題目,改革做文章。激活要素保障的動力活力,還需要不斷深化改革,讓優質資源“活”起來,讓市場主體“動”起來,讓發展氛圍“濃”起來。
2023年,自然資源部門將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“深化簡政放權、放管結合、優化服務改革”“構建優勢互補、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”要求,聚焦要素保障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,主動破題,持續推進一系列改革,嚴格高效做好用地保障。
深化用途管制“多審合一、多證合一、多測合一、多驗合一”改革。進一步整合精簡用地審批、規劃許可事項,推進規劃用地管理從“物理整合”到“化學融合”,指導地方落實規劃許可實施規范,推進規劃許可服務標準化、規范化、便利化。
完善空間要素配置機制。進一步調整優化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方式,完善增減掛鉤政策,加快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。探索建立占用永久基本農田、生態保護紅線重大建設項目規劃目錄庫,明確用地預審政策、規則、標準、要求。
加強重大項目協調配合。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、生態保護紅線、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,充分運用自然資源部重大項目審批協調機制,做好重大項目空間要素保障,全力服務高質量發展。
全面推進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。加強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技術體系創新,拓展平臺應用智慧專題、應用場景,推動時空大數據與自然資源管理深度融合,實現以數據換空間。
加強測繪制度創新與試點探索。貫徹落實“數據二十條”,強化數據要素保障,研究探索有關制度機制建設,促進智能網聯汽車新業態有序發展。加強基礎測繪政策制度研究與建設,優化全國基礎測繪“一盤棋”統籌管理機制。分類推進國家級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試點。
偉大事業成于實干。用汗水澆灌收獲,以實干篤定前行,壓實每個階段的任務,自然資源要素將會在未來繼續為高質量發展積蓄強大動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