儉以養德,儉以養廉。
清人張廷玉在《澄懷園語》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。明朝時,左光斗在鄉試中,曾拜謁主考官陳大綬。陳大綬勉勵其勇于建樹,卻拒絕了左光斗送來的“紅柬”,并對其說:“今日行事儉,即異日做官清,不就此跕定腳跟,后難措手。”左光斗的“紅柬”制作精美,陳大綬批評他不節儉并拒絕之。這則故事告訴我們,行事儉是做官清的前提。為官者不注重小事小節,追求奢侈奢華,就難以堅守清節,最終損累大德。
“以儉治身,則無憂;以儉治家,則無求?!标虌胧谴呵锖笃邶R國的宰相,他生活清貧簡樸,居于簡陋之室,身著粗布衣裳,日常飲食亦是粗茶淡飯。清人湯斌任江寧巡撫時,安于清貧,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湯佐食,人稱“三湯巡撫”。他們如此控欲節用,為的就是涵養大德、堅守清正。
儉為廉之根,廉為官之本。自古以來,儉與廉就不可分割。正所謂:“居官之所恃者,在廉。其所以能廉者,在儉?!薄皟€”含有清淡、節制、樸素之意,可以戒欲戒貪戒奢,是廉得以保持的根本所在?!妒勒f新語》記載,東晉殷仲堪做荊州刺史時,衣不求華,飯粒掉在桌上,總要撿起來吃掉。他還常告誡子弟們,不要以為我出任一州長官,就會丟掉節儉的習慣,清貧乃讀書人的本分,不能“登枝而捐其本”。殷仲堪以儉養廉,為后人贊嘆。
人無儉不立。事實上,行事儉是一種美德,也是一種風尚。以此為政傳家,則會形成導向。北宋范仲淹一生儉樸,為官清正。有人勸他在洛陽修建住宅,營造園林,他卻說:“人茍有道義之樂,形骸可外,況居室乎!”其子范純仁繼承了勤儉的家風,從布衣一直做到宰相,始終不改清廉之風,并留下“惟儉可以助廉,惟恕可以成德”的名句。北宋名臣司馬光在其家書《訓儉示康》中寫道:“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。夫儉則寡欲。君子寡欲,則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;小人寡欲,則能謹身節用,遠罪豐家?!彼抉R康在父親的教育下,以儉為美,做官以廉潔揚名于世。
歷覽前賢國與家,成由勤儉敗由奢。追求奢華,一味炫富,就會腐蝕人的心靈,膨脹人的私欲,自然難以成為清官,只會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里。歷史上,西晉石崇和王愷斗富,極盡奢侈。最終,石崇被斬于東市,財富也落入他人之手;王愷雖卒于任上,但謚號為丑,令人不齒。
“清貧,潔白樸素的生活,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!”我們黨一直提倡務實之風、儉樸之風、清廉之風。艱苦奮斗、勤儉節約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。吃穿用度上的點點滴滴,看似微不足道,卻體現了一個人的作風與操守。正如老一輩革命家徐特立所言:“儉樸的生活,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,而且可以培養革命品質。”事實證明,節儉樸素可以磨礪斗志、升華理想,砥礪操守、強化自律。焦裕祿、谷文昌、楊善洲、楊業功等黨員干部是群眾公認的清官好官,這與他們一輩子堅持“性習于儉,儉以養廉”是分不開的。
“儉,德之共也;侈,惡之大也?!秉h員干部要做到從政清廉,就要注重涵養樸素之風,管住自己的欲望,保持勤儉的習慣,樹立正確的消費觀,不茍取、不貪占。然而,現實生活中,仍有少數黨員干部看不到生活奢侈、鋪張浪費的危害。他們有的追求高檔消費,處處講名牌、講排場,不比干勁比闊氣。有的追求安逸舒適,害怕吃苦,條件不好就撂挑子。長此以往,必然由奢侈走向貪腐,乃至走向違紀違法的不歸路。
現在,我們生活條件好了,但艱苦奮斗的精神一點都不能少,以儉修身、以儉興業、以儉助廉的優良作風一點都不能丟。黨員干部只有養成過緊日子的習慣,堅持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,堅持厲行節儉、勤儉辦一切事情,才能不為物欲所惑、不為奢靡所誘、不為世風所染,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。(轉自中國紀檢監察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