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9年1月,不滿16歲的習近平來到地處黃土高原的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。種地、拉煤、打壩、挑糞……回憶那段歲月,習近平總書記說:“我對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‘自找苦吃’?!边@對廣大黨員干部、廣大青年很有啟發。擁有迎難而上、挺身而出的擔當精神,敢于在艱苦奮斗中苦練本領、砥礪思想,方能立下新功、勇立潮頭。
以身示范,展現領導作風;“自找苦吃”,彰顯為政品格。福建東山,老百姓尊稱谷文昌為“谷公”。“先祭谷公,后祭祖宗”是當地多年的風俗?!肮裙睘楹蔚妹裥??東山谷文昌紀念館里,一張放大的黑白照片值得一提。1970年,谷文昌被任命為隆陂水庫的總指揮。一臉病容的他,抬著巨大石條,被壓得上身佝僂。身邊人勸他,你是領導,年紀又大,不用沖在一線。他反駁道,“發號召容易,真正干成一件事卻不那么容易。事業要成功,領導是關鍵,指揮不在第一線,等于空頭指揮。”
“自找苦吃”是一種精氣神。古人言: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這份“苦”,吃得下就是磨煉,吃不下則是負擔。縱觀古今,個人的成長、事業的成功,都不會一帆風順,都會在艱難困苦中起勢,在爬坡過坎中登峰,那些“躺平”“佛系”的想法行不通。由此,只有主動涵養“自找苦吃”的精氣神,敢挑重擔、敢經風雨,才能磨煉意志、增長才干,以他人所不能的寬肩膀、真本領贏得發展主動。
“自找苦吃”是一種價值觀。苦與樂、進與退、舍與得,都關乎價值選擇。對黨員干部和廣大青年來說,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,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。倘若沒有突擊隊迎難而上,鑿通地勢險要、石質堅硬的巖壁,就沒有貫通的紅旗渠。倘若沒有接力攻堅的科技人員,很難有中國人自己的“太空家園”。倘若沒有很多像黃文秀這樣的優秀黨員,舍小我、為大家,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少了青春風采。價值選擇,決定了事業高度和人生高度。選擇了激情奮斗,進行了頑強拼搏,每個人都能在千錘百煉、厚積薄發中更上一層樓。
“自找苦吃”更是一種方法論。有人會說,吃苦為何要自找?俗話說,人間萬事出艱辛。越是偉大的事業,越想做出一番成就,就越需要有事不避難者進的勁頭。這是一種方法,能督促人自覺地走出“舒適圈”、擴大“優勢圈”。比如,主動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去,能夠在急難險重的任務中“強筋健骨”;主動投身到項目攻關的最前沿,能夠在攻克關鍵難題中施展才干。當然,“自找苦吃”不能盲目、不是亂吃,而要結合自身實際、遵循客觀規律,找到行之有效的路子。
苦以養德、苦以明志、苦以立業。須知道,沒有白走的路,也沒有白吃的苦。新征程上,我們應對重大挑戰、抵御重大風險、克服重大阻力、解決重大矛盾,更需要那么一股子迎難而上、挺身而出的精神。多經歷“風吹浪打”、敢于“啃硬骨頭”,多到“吃勁”的崗位上打磨,長本事、長才干、長見識、長膽識,就一定能苦盡甘來、百折不撓、勇往直前。(轉自中國紀檢監察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