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待禮物的態度,體現一個人的品格操守。
明代王恕為官剛正不阿,廉潔奉公,敢于直諫,愛護百姓?!睹魇贰酚涊d:“弘治二十年間,眾正盈朝,職業修理,號為極盛者,恕力也。”稱贊他:“恕揚歷中外四十余年,剛正清嚴,始終一致。”王恕曾寫有一自題聯,“仕于朝者,以饋遺及門為恥;仕于外者,以苞苴入都為羞”。他將此聯貼在官署大門上,以此自警。這就是王恕的“羞恥觀”,也是其清廉本色的真實寫照。為官者要做到清清爽爽、堂堂正正,都應“以饋遺及門為恥”。
何為廉潔?東漢學者王逸在《楚辭·章句》中注釋:“不受曰廉,不污曰潔?!币鉃椴唤邮芩损佡浀腻X財禮物,不讓自己潔白的人品受到玷污。可見,不接受他人饋贈,“以饋遺及門為恥”,是一個人廉潔自律的重要保證。北宋包拯以處事剛毅、端正執法、為官清廉聞名于世。他任端州知州期間,“不持一硯歸”。不僅如此,包拯六十大壽時,再三聲明“拒收壽禮”。張奎與包拯既是同鄉好友,又同殿為臣,便送上自己的那份壽禮,并以詩表心意:“同窗同師同鄉人,同科同榜同殿臣。無話不談肝膽照,怎能拒禮在府門。”包拯回應道:“我們本是知音人,肝膽相照心相印。壽日薄酒促膝談,勝似送禮染俗塵?!弊罱K,張奎只得把禮品帶了回去。
歷史上,像包拯那樣,不接受他人禮物的為官者還有很多。明代況鐘赴京述職之際,蘇州官員和百姓饋禮送行,他全部拒絕,以詩明志:“清風兩袖朝天去,不帶江南一寸棉?!鼻宕~存仁離任之時幕僚送來禮物,他賦詩表明態度:“月白風清夜半時,扁舟相送故遲遲。感君情重還君贈,不畏人知畏己知?!边@樣的為官者,毫不茍取,自然流芳后世。
“以饋遺及門為恥”,彰顯的是高尚情操?!蹲髠鳌は骞迥辍酚涊d了子罕“不貪為寶”的故事。面對他人饋贈的寶玉,子罕說,“你把寶玉當作寶貝,我卻把‘不貪’當作寶貝,我們各取其美?!鄙钪须x不開物質,但非我所有,應不取一絲一毫。很多為官者不接受饋贈,內心堅守的就是以“不貪為寶”。
“以饋遺及門為恥”,展現的是內在自律。恥是一種價值觀,也是一種道德自覺。面對送上門的禮物,是滿心歡喜、欣然接受,還是深以為恥、果斷拒絕,體現的是不同境界。被譽為“四知先生”的楊震,以“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”拒禮,既保持了廉潔品格,也展示了自律操守。我們常講,內因是決定性因素。有了“恥感”這一內因,才能不為利益所動,不讓饋遺及門。
不接受他人禮物、不拿不該拿的東西,是我們黨對黨員干部的一貫要求。焦裕祿嚴格自律,不吃下屬送來的鮮魚;谷文昌潔身自好,從來“不沾公家一寸木材”;楊業功要求部屬“攜禮莫入”,不收他人一張宣紙……這些優秀共產黨人,用實際行動立起了如何對待物質利益的導向和標桿。相反,少數黨員干部甘愿成為“物質主義”的奴隸,對送上門來的禮物總是“笑納”。殊不知,“莫伸手,伸手必被捉”。探究那些貪腐官員,他們缺少的正是“以饋遺及門為恥”的自警自省。
今天,我們處在物質生活相對充盈的年代。對黨員干部來說,違規收受他人禮品禮金,既違反黨的紀律規定,也容易帶壞社會風氣、損害黨的形象。新征程上,每名黨員干部都應保持“以饋遺及門為恥”的內在自覺,心不動于微利之誘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,始終不放縱、不越軌、不逾矩,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。(轉自中國紀檢監察報)